FPGA实现SPI接口1什么是SPI接口

2020-04-24

FPGA实现SPI接口(1)–什么是SPI接口?

介绍

本资源文件详细介绍了SPI(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)协议的原理、物理层、协议层、通信过程和特性。SPI是由Motorola公司提出的一种同步串行接口技术,广泛应用于EEPROM、Flash、RTC(实时时钟)、ADC(数模转换器)、DSP(数字信号处理器)以及数字信号解码器等设备中。

内容概述

  1. SPI协议简介
    • SPI(Serial Peripheral Interface)是一种高速、全双工、同步通信总线,仅占用四根管脚进行控制及数据传输。
    • SPI协议支持全双工通信,通信方式简单,数据传输速率较快。
  2. SPI协议详述
    • 物理层:SPI通讯设备的通讯模式是主从通讯模式,通讯双方有主从之分。
    • 协议层:SPI总线传输一共有4种模式,由时钟极性(CPOL)和时钟相位(CPHA)定义。
    • 通信过程:以模式0为例,详细讲解了SPI的基本通讯过程。
    • 特性:SPI协议是一主多从的架构,通过片选信号CS来区分不同的从机。
  3. SPI协议的优势与劣势
    • 优势:全双工串行通信、硬件结构简单、高速数据传输速率、灵活的数据传输方式。
    • 劣势:仅支持一个主设备、引脚略多、没有硬件从机应答信号。
  4. 驱动代码的设计实现
    • 介绍了如何在FPGA中设计SPI驱动代码,包括接口定义、Verilog实现,以及单个和多个BYTE的仿真结果。

使用说明

本资源文件适用于对SPI协议感兴趣的硬件工程师、嵌入式系统开发者以及FPGA设计者。通过学习本资源,您将能够理解SPI协议的基本原理,并能够在FPGA中实现SPI接口。

贡献

如果您有任何改进建议或发现了错误,欢迎提交Issue或Pull Request。

许可证

本资源文件遵循CC 4.0 BY-SA版权协议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。

下载链接

FPGA实现SPI接口1–什么是SPI接口分享